您的位置: 首页>>动态信息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笔

时间:2020-08-10 08:54

  走进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沿途树木郁郁,白墙红瓦,气清花香,让人心旷神怡。鸟语声声中村民的庭院各个赛花园,曾经杂乱无章、脏乱差臭的乡村面貌已成历史。

  宝山村只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党委政府统筹推动,责任部门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破解清洁难题 实行常态治理

  自全市上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5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并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化情况进行了及时调整,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示范村屯之一,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在党的惠农政策拉动下,由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美丽庭院、干净人家”随处可见。这个淳朴的小村屯在2013年前,曾流传一套顺口溜:脏水塘,冒烟道,鸡鸭飞、牛羊叫,柴禾到处堆,垃圾随便倒,干部不敢管,村民怨声载道。“以前村里有两个大粪坑,这个停车的广场就是其中一个,垃圾全都丢在那里,道路也非常窄。”正在纳凉的王凤英介绍说。王凤英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宝山村人,她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大变革”。

  为了建立长效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方式,实现对全市755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46个,配备垃圾箱(池)10万余个、垃圾收集转运车1838辆、配备农村固定保洁人员6255人。

  整治黑臭水体 河流澄澈见底

  我市顺应大势,在理念上锁定“绿色发展”,行动上认准“落实责任”。河湖警长齐抓共管,点内面源“三源同治”,迎来“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一”的战绩。

  梨树孤家子镇的东辽河再也看不到散发着柴油味的采沙船了。以前盘踞在孤家子镇东辽河段上的6个非法采砂点,已全部被依法取缔,河水清了,两岸成堆的垃圾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木疯长、野花盛开,几种多年不见的鸟儿也都飞回来了。

  “以前这里油污严重,走到河道附近就能闻到油污味。”家住附近的村民张杨介绍说,“现在东辽河水很干净,河里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经过治理的东辽河如今已换了模样,水清了,景美了,村民路过不用捂鼻子了。

  在内源治理上,我市持续推进清河行动。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共清理河道垃圾21.87万立方米;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清理河道6.4公里,清淤总量10.2万立方米,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0%。

  我市还着力推进重点流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11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纳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中。目前,已建成铁东区叶赫镇、石岭镇、梨树县郭家店镇3个污水处理站,茂林镇等8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施工率均达95%以上。全市各地又因地制宜建设了13个污水处理站,为解决全市农村污水治理夯实了基础。

  推进旱厕改革 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曾是农村厕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我市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工作来推进,积极争取专项资金。2019年,中央和省里为四平地区下达厕所改造专项资金3009万元,市本级配套资金451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厕所改造,剩余资金全部由县(市)区负责配套。2020年,争取中央和省厕所改造专项资金882万元,市、县(市)区预计配套资金1319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厕所改造,两年来约8.9万人直接受益。

  记者走进铁东区山门镇龙王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有一个2米高、1米多宽的“建筑物”,整洁干净地立在院里。村民介绍,这个就是他们的厕所。如今在我市的各个乡村,这样的厕所随处可见,实用、结实、美观,自己还不用花一分钱。截至目前,全市32个乡(镇、街道)93个村的厕所整村推进工程,正在加快进行中,2019年改厕的23910户已全部完成。

  如今,我市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成效已名声在外。各地克服地方财力紧张困难,积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保证环境整治需求。各县(市)区也正在积极建立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市755个行政村全部启动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道路6130公里,清理沟塘2368.6公里,清理公共场所1128处,拆除各种建筑物1019处,绿化面积7.7万亩。

[纠错]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