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讲政策+谋项目+解困难——1212名“专职管家”指导脱贫
扶贫政策有哪些?村里适合发展哪些项目带动脱贫?贫困户的技术难题咋解决?在四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管家”,那就是1212名贫困户产业扶贫指导员们。
按照“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精准服务、精益求精”的思路,四平建立了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把精准帮扶举措落实到村到户,解决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确保贫困户产业发展有人帮、技术有人指导、销售有人管的良性机制。
四平的这1212名贫困户产业扶贫指导员中,第一书记占比28.2%、村干部占比43.9%、农技推广人员和乡镇扶贫专职人员占比27.9%,实现对12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712个贫困户所在村全覆盖,指导贫困户22421户,贫困户覆盖率100%。
“百姓小事,我的大事”——这8个字,是四平市交通运输局文明办主任马全写在工作日志扉页上的工作誓词,也是他坚守扶贫一线、听民意解民忧的真实写照。
2017年9月,马全被选派到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英额堡村地处半山区,位于叶赫镇东北部,距离市区62公里,全村共有890户32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12人。驻村后,马全跑遍了村里5个自然屯后发现,对处在半山区耕地不多的英额堡村来说,产业发展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于是,建设果蔬大棚,让绿色产业带富村民,是马全经过考察得出的结论,而产业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土地流转。
面对一些村民土地意识强,担心土地流失没饭吃的顾虑,马全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12户村民流转41亩土地,成功建成12栋绿源生态大棚。为解决大棚用水问题,马全争取到帮扶资金用于扶贫井的建设。大棚有了,灌溉充足了,栽种的香瓜、西红柿长出了甜蜜的果实。今年上半年,种植香瓜收入已达15万元。第二茬西红柿已经栽植完毕,预计产量可达21万斤。
如今的英额堡村,绿源大棚和光伏发电两个产业项目齐头并进,每年可创收30多万元,贫困户每户增收500元至2000元,两年来全村贫困户分红达12万元。
在四平,指导员们首先与贫困户实现紧密连接。每一户贫困户均建立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台账,详细体现了指导员信息、贫困户信息、带贫产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贫困户收入增长等情况。在指导服务过程中,他们入户开展调研,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入户频次多数能保证每月1-2次,电话抽查过程中指导员均能详细讲出所指导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面临困难等,多数贫困户也非常认可产业指导员。
此外,四平的贫困户产业指导员在开展贫困户指导服务工作中,能立足贫困户实际,精准施策,指导服务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协调、政策宣传、农产品销售、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引导贫困户入合作社、小额贷款协调、生活困难帮助等,实现贫困户懂技术、通政策、有活干、增收入。
双辽市产业发展指导员孙会年组织贫困户入股光伏项目,带领贫困户发展养鸡、养鹅、栽植山楂树,实现贫困户增加收入;铁东区产业指导员杨明山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劳动能力采取不同服务方式,实现了按需帮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引导和技术指导,帮助其办理小额贷款发展产业。
在梨树县,贫困户产业指导员结合各乡镇、村屯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生产实际,制定了“庭院经济”助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发挥贫困户产业指导员的指导服务作用,鼓励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发展种植养殖业,目前庭院经济发展较快,种植业、养殖业都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在疫情防控期间,双辽市更是开展了“五个一”帮扶工作,让每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向贫困户至少打一个电话,进行一次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力所能及帮助购买或赠送一些防护用品,制定一个产业增收计划,开展一次脱贫需求调查,建立指导员与贫困户之间的稳定连接。另外,双辽市开展“1个产业+1批专家”活动,各技术专家组成员以各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贫困户创业致富带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围绕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及贫困户产业发展为重点开展技术帮扶,加强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