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落实“一主六双”区域布局意见 开展全省稳增长督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市政府督查室对省重点督导的9项经济稳增长工作进行了调度督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业运行方面
1.工业运行稳中有进。相继出台《四平市加强工业运行管理实施意见》等3个保运行文件。推行项目领办代办、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和容缺承诺机制。制定《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双停”企业实施方案》,确定40户“双停”企业作为重点启动对象,目前已有10户启动生产。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入规升级和破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为92户企业补办了房产证。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5%,工业用电量2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货运总量7274万吨,同比增长5.3%。
2.全面实施技改升级。推进方向机公司年产10万套商用车智能转向柱总成等56个新建项目,确保按期完成年度计划进度;抓好双辽昊华公司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整体搬迁改造、大清鹿苑产业园等23个续建项目,加快项目进程;推动精细化学品公司头孢呋辛系列产品搬迁改造、天泽二氧化碳公司12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等15个项目年内竣工投产;推动新天龙公司9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装置节能提质优化改造、天成玉米与国机合作的年产120万吨大豆压榨和30万吨燃料乙醇等20个重点谋划项目,确保年内开工建设。截止目前,11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另有19个项目计划年内竣工投产。
(二)项目建设方面
一是省领导踏查“三早”项目进展情况
全市列入省“三早”行动项目共11个,总投资2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6亿元,全部开复工建设,1-9月份完成投资1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5.3%。
1.已竣工投产项目5个:①君乐宝乳业年产4万吨酸奶扩建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52亿元;②精细化工年产1000吨头孢抗生素万能成盐剂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04亿元;③天泽年产12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及下游产品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1亿元;④金越钢绞线年产5万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铁制品项目,年度完成投资2.5亿元;⑤康达年产5000台精密免耕播种机建设项目(一期),年度完成投资0.2亿元。
2.预计年底竣工项目3个:①万邦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投资2.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50%,物流分拣中心、交易大厅、库房土建基本完成;②新天龙酒精储罐扩建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69.2%,罐区基础完成、储罐焊装已完成,正在喷漆防腐;③万嘉购物广场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0%,商业部分已封顶,正在内部装修施工。
3.正在推进的项目3个:①伊通县华大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3%,办公楼、业务楼土建施工;②伊通县3万立方米油库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8%,办公用房已建成,打井2口,正在挖建储油罐区;③益民堂制药健康产业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投资0.1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6%,库房土建完成。
二是5000万元以上项目进展及入库情况
1-9月份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121个,总投资46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6.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5.9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51个,总投资1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5.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27.2亿元;续建项目70个,总投资34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0.8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8.7亿元。目前5000万元已竣工项目12个,总投资19.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8亿元。
51个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已入库31个,未入库20个,其中已上报待审核项目6个;材料齐备,准备上报项目2个;形象进度未达标项目3个;批文投资小于5000万,无法提供财务支出凭证项目1个;正在准备入库材料项目3个;装修、改造、种植等无法入库项目5个。
三是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计划项目进展情况
1.欧亚商贸综合体项目,商业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完成投资1.9亿元,土地已取得使用权,施工场地、道路及地下室土方工程已完工。目前,该项目正在调整规划,预计2018年年末复工。
2.四平吉高物流园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因建设地点由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变更为新开区,现正办理土地、规划等前期手续,计划年内开工。
3.四平市大剧院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19768平方米,设置座位1200座,包括前厅、休息厅、观众厅、排练厅、舞台等。目前,土建部分已完成,于8月3日封顶。
(三)民营经济运营方面
一是省市县三级政府联系的民营企业情况。2017年7月,制定了《市政府领导联系民营经济工作制度》,确定了40户重点民营企业作为市政府领导联系民营经济工作联系点,带动县(市)区、开发区政府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先后为益民堂制药、兴大纺织、奋进专用汽车、恒锐工具、四平立白等企业解决了房屋产权证、锅炉改造、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问题。二季度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7.5亿元,实现增加值244.3亿元,占GDP比重为56%;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2.1万户、20.26万户;民营经济上交税金20.9亿元。其中,市政府领导联系的40户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3%。
二是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35条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先后出台了《关于工业保增长促转型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惠企政策。目前,已获资金支持民营企业300多户、6000余万元。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今年共组织3次政银企对接会,200多家企业同14家金融机构实现对接。充分发挥助保金池作用,市助保金池铺底资金达2950万元,现已为8户企业贷款6350万元,累计发放助保金池贷款近5亿元。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截至8月末,已为224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2亿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2家、市级企业技中心达11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9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新产品规模化计划,4个项目列入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深入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市10个基地累计毕业企业60户,在孵企业270户,实现就业人数2300余人。不断拓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4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了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双万”培训工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四)招商引资方面
年初以来,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9个,合同引资额182.62亿元,开工项目8个,到位资金2亿元。其中:重大活动签约项目项目16个,合同引资额132.53亿元,开工项目4个,截至目前,被省项目调度录入系统确认的到位资金是0.55亿元;自行组织活动签约项目23个,合同引资额50.09亿元,开工项目4个,到位资金1.45亿元。
(五)商贸消费方面
一是限上批零住餐企业经营、入库情况。截至目前,全市(不含公主岭)入库的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44户。其中,批零行业222户,住餐行业122户。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有10户。1-9月份,实现限上社零额106.1亿元,按照消费形态划分,批零实现103.5亿元,住餐实现2.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呈向好趋势发展。
二是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类规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经营及入库情况。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类企业均属于小微型企业,没有达到规上规模。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电子商务集聚态势明显。目前,全市已有10余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其中规模化电商产业园区5家,入驻电商企业193户。农村、社区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伊通县、双辽市先后于2015年、2016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分别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资金1850万元、150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31个(梨树县11个、伊通县11个、双辽市9个),获得农村电子商务专项发展资金200万;全市已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517个(梨树县167个、伊通县187个、双辽市136个、铁东区22个、铁西区2个、辽河垦区3个),基本实现电子商务行政村全覆盖。截至9月末,全市76个社区已完成电商系统、民生服务、“社区e站”线下体验店、政务服务及云GIS平台建设,该平台注册人数10万余人,入驻商家700多户。
(六)建筑业方面
一是房地产运行情况。截至9月末,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为37.33亿元,其中市本级企业19.12亿元、伊通县13.49亿元、双辽市2.23亿元、梨树县2.49亿元;企业完成省内产值35.67万元、省外产值1.66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截至目前,市区商品住房共计去库存216.7万㎡,剩余商品住房库存170.9万㎡,已完成去库存任务96.2%,距离完成任务还差6.47万㎡,去化周期降至24个月。据目前月平均登记成交数据看,年底前可完成省政府下达的3年去库存任务。
二是域内本省建筑企业经营及入库情况。上半年,全市共有具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146户,其中入库企业98户、未入库企业38户、不需要入库企业10户。
三是外埠建筑企业情况。按照《关于规范入吉建筑业企业管理的通知》、《吉林省入吉建筑企业信息登记管理办法》和《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换发新版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通知》要求,各地于2016年底前将域内外埠建筑企业完成换证工作。2016年底换证前,四平地区建筑企业共有177家(域内161家、外埠16家),换证后共113家(域内112家、外埠1家)。近两年又新增域内建筑企业33家,外埠18家。截至目前四平地区共有建筑企业164家(域内146家,外埠18家),在平设立子公司1家外埠企业本地化。2018年外埠18家入吉企业在我市相继开展了41项工程施工活动。
(七)金融风险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截至9月末,我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76.06亿元,其中,政府债务72.16亿元,或有债务3.9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3.68亿元,政府负有救助责任的债务0.22亿元)。四平市区隐性债务259.94亿元,其中,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隐性债务总额192.98亿元,党政机关应付工程物资款14.3亿元,党政机关非项目性其他支出事项1.56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融资的已发放贷款及其对应的党政机关政府购买服务费用51.1亿元。以上两项债务合计336亿元。
二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截至8月末,辖内银行机构不良贷款114.28亿元,较年初增加14.16亿元,占比11.31%,增加2.08个百分点。辖内大型银行不良贷款24.73亿元,占全辖不良的21.64%;农合机构不良贷款52.34亿元,占全辖不良的45.8%。
三是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情况。截至8月末,辖区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99.24亿元,比年初增加78.76亿元,增长5.96%,同比增长6.16%。截至8月末,辖区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09.55亿元,比年初减少74.03亿元,下降6.83%,同比下降8.96%。
(八)旅游业方面
一是3A级以上景区运营情况。目前,全市有3A级以上景区10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5家。大部分景区运营情况有所下降,“十一”长假期间接待游客7.926万人次,同比增长4%,旅游收入337.48万元,同比增长2%左右。伊通满族博物馆(4A景区)和四平战役纪念馆(4A景区)2家系免费开放,没有经济收入。停业景区5家,梨树北方巴厘岛水上乐园(4A景区),因消防设施不合格,现停业整顿;伊通大孤山风景区(3A景区),因环保问题停业整顿;伊通南山风景区(3A景区)因内部管理问题停业;铁东二郎山庄景区(3A景区)、山门风景区(3A景区),因设施陈旧老化、管理不规范,现停业整改。
二是星级饭店运营情况。全市现有吉平宾馆(四星级)和四平宾馆(三星级)星级饭店2家。目前,2家宾馆都在运营,因客源不足,入住率低,效益不佳。“十一”长假客房出租率为51.15%。尤其是四平宾馆设施陈旧老化,存在消防隐患,无经费改造维修,前景堪忧。
三是旅游项目建设情况。2018年我市有续建(新建)亿元以上项目10个(铁东区3个、伊通县3个、双辽市2个、梨树县2个),在建4个,停建6个。
1.在建项目4个:①铁东汇发有机农业项目,2018年投资73万元,购苗及绿植配套工程已完成,现已对外运营。②铁东惠丽农场项目,一期总投资1.5亿元用于厂区建设及运营,已完成儿童农场以及智能拓展区建设,现已对外运营。③伊通马鞍果蔬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区项目,接待中心、冬钓馆建成运营。④伊通县民俗文化产业园多彩薰衣草庄园项目,现已完工农业大棚4栋,其余11栋正在推进。
2.停建项目6个: ①铁东区叶赫沐心谷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区项目,完成投资6800万元,养生康体疗养中心、中华养生馆、五行养生SPA温泉馆、四季养生食坊、森林茅草屋10个子工程项目已完工。配套的叶赫北大岭滑雪场项目,完成投资3500万元,现已完成综合服务楼、公寓楼、接待大厅、中级雪道、初级雪道及造雪地下管线铺设,现因缺少用地手续停建。②伊通火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和③双辽市一马树白沙温泉欢乐谷项目因生态环保问题,现停建。④双辽市卧草原湿地项目,2017年完成一期建设,2018年因投资方资金短缺,现停建。⑤梨树县北方巴厘岛室外水上乐园及温泉项目因消防设施不合格,现停业整顿。⑥北方巴厘岛农业观光园区项目因投资方资金短缺问题未开工建设。
(九)“放管服”改革方面
一是强力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只跑一次”改革工作,成立了全市“只跑一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10个专题组,先后召开推进会、专题会和协调会等50余次。目前,梳理市直部门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事项共2917项,公布三批“只跑一次”事项2551项,占比87.5%,提前一个月完成省政府要求达到80%以上的目标。各县(市)区均按时公布三批“只跑一次”事项,占比均达到90%以上,全省市(州)考核打分中排名第二。加大放权力度,市本级下放(下沉)、取消权力74项,市本级保留(执行)行政职权1898项。推进并联审批,精简审批手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为3个工作日,比国务院要求缩短5.5个工作日。落实“多门”变“一门”和“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完成市政务大厅功能性改造,运管、医保、出入境、人社分厅整体进入市政务大厅,税务、交警分厅部分业务纳入大厅,公积金、不动产、社保三个分厅正在进入。目前,进驻大厅部门53个,人员260人,事项2329项,占全部2917项的79.8%;网上预审和申报2051项,占进厅事项的88.1%,成为全省首家“全科式”办事大厅。创建“跑一次没办成”投诉代办机制,为群众和企业办成事“兜底”。
二是创新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整合各类市场监管平台,通过省政府统一开发的“地方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全市184个行政执法部门全部完成了“一单两库一细则”建立工作。交警、医院和邮政三方合作,打造“警医邮”便民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市两批16个“警医邮”网点开始运行,累计办理“警医邮”业务223笔。人社部门利用医院、社区、药店、银行等近400个网点,积极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正在推进落实“市民卡”发放工作。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实施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基础上,深入推进政企合作,与吉林银行和邮储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已在6个银行网点开通“工商注册通”业务,并率先在全省实行窗口“无否决权”和负面清单制。市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开通上线。
三是投资审批流程再造推进落实。制定了《四平市区企业投资项目“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四平市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实施方案》,绘制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示意图,全面推行投资项目代码制,全面推行投资审批“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审批”模式。目前,全市各地区均已搭建完成投资审批受理台,各审批事项时间均在原基础上大幅压缩,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由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由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由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土地预审意见由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
四是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积极构建信用体系。制定了《四平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四平市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四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建立了四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信用平台建设。启动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通知》,依托部门网站和市政府网站上开展双公示工作,目前已有一万余条双公示信息公示到位,并通过省双公示报送系统上传省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开展政府失信专项治理。狠抓“信用四平”建设,重点督办了4件政府机构未履行法院判决被纳入失信案件(梨树县喇嘛甸镇政府、泉眼岭乡政府、金山乡政府、铁东区石岭镇政府),现4起案件已全部执行完结并销号。建立信用建设工作机制。制定了《四平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政策规范文件,建立了联合奖惩触发实施机制、市县协同和跨区域联动机制、信用修复机制、健全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跟踪问效机制,构建失信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框架,市工商局等28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四平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联合惩戒框架和机制已经形成。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工业类支撑项目匮乏。整体呈现数量不足、投资规模偏小,骨干及支撑项目缺乏态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财政贡献率高、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业加工类项目严重不足。项目储备不足,招商项目落地开工率不高,推进乏力。前9个月全市入库入统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占全部5000万元项目数量的34.5%;完成投资22.6亿元,仅占全市投资的19.4%。
(二)政府性投资大幅下降。受国家融资政策影响,企业融资渠道收窄,一些项目因融资困难年度投资计划减少,有的无法按计划开工,政府性投资项目举步维艰。前9个月全市完成政府性投资30.3亿元,同比下降74.4%,入库入统5000万元以上政府性投资项目50个,完成投资27.5亿元,同比减少73.1%。仅市区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二期2个项目,同比减少投资48亿元。
(三)建筑业产值税收缩水。由于本地企业资金有限、资质较低、施工能力不强等原因很难在大项目竞标中与域外建筑业企业竞争,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及立交桥等几个重大项目均被央企垄断,致域内企业仅限分包工程。2017年市区房屋和市政在建工程108项,总合同额为146.6亿元,其中外埠企业承建了56项,合同额为115亿元,占全市总合同额78.7%;2018年市区房屋和市政在建工程77项,总合同额为127.7亿元,其中外埠企业承建了43项,合同额为103亿元,占全市总合同额81%,影响了全市建筑业产值及税收。
(四)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巨大。截至2018年9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36亿元,其中系统内政府性债务76.06亿元,四平市区隐性债务259.94亿元。债务总额较大,存在一定风险;开工项目多,还款压力大。受监管日益严格以及农发行“去库存”收回贷款等因素影响,辖内大型银行、农发行、农合机构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大幅下降,不良贷款趋上升态势。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聚焦项目落地,强力推动达产见效。强化督导和过程调度,抢时间、争进度、增投资、保任务,全力确保省“三早”项目年底前完成全部投资计划。加强项目入库统计,确保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应统尽统。鼓励支持企业释放产能、技术改造、开拓市场,全力推动转型升级改造及竣工投产项目早日落地投产达效。加强项目谋划转化,紧盯当前辽河流域治理、水环境整治大方向,谋划重大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谋划重大工业、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强园区和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二)加强要素保障,全力保持经济增长。落实领导包产业、包项目、包园区责任制,实施启动“双停”行动和中小微企业入规升级行动,通过吸引增量、出售产权股权、技改创新等措施,积极盘活40户“双停”企业,把资产闲置存量转化经济增量。开展多元化融资,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着力培育普惠金融,重点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推动我市企业上市挂牌进程。提高土地供应水平,盘活土地存量,加大收储力度,依法依规收回闲置建设用地。
(三)推进创新转型,提升产业有效支撑。扎实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主要任务。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限定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做好金融风险重点环节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防范化解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加快服务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发展。实施旅游产业差异化发展,全力推动二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伊通火山温泉度假区、双辽一马树森林公园等景区提档升级,谋划建设叶赫故宫学院、中华美食城、啤酒广场等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四平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
(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推进改革工作。深化“只跑一次”改革成果转化,实现重心下移、财力下沉、权责匹配、效能提升。建立健全并联审批、现场审批、领办代办、容缺承诺等模式,加强最优制度供给,营造最佳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构建“零见面网上办”“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实现利企便民。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有效性。推动“诚信四平”建设,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