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英城大地,尽管寒冷,却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建设“美丽四平 幸福家园”的步伐有力而坚定。
近一个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市情,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确定了坚持“五路并进”,推进“五市联动”,全力打赢“六个攻坚战”,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社会影响力,建设“美丽四平 幸福家园”的工作思路,让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四平大地落地生根。
随着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四平列为Ⅱ类大城市,为我们带来又一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建设绿色产业与物流集散基地、蒙吉辽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我市结合实际,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振兴发展的“主引擎”,充分挖掘优势,推进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全力推进长平经济带建设,努力形成全省向南开放的重要前沿,开创四平创新转型新境界。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利用100天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了项目谋划、建设、推进大会战,加强项目管理和调度,着力解决阻碍项目推进的审批、用地、资金等方面问题,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了“十三五”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我市成功争取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等12个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全省和全国创造出能够广泛推广的经验,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全国的推广作出示范,正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超前谋划,重点攻坚,成长动力持续提升
新常态下,市委、市政府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围绕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放眼长远、着眼全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布局谋篇工作,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瞄准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全力谋划推进基础性、先进性、历史性项目。
突出创新转型主线,围绕构建“三四三”体系,聚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配套,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内部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行业规模化、产业布局园区化,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与中联重科、湖南中烟、柳工集团、华信集团、纳爱斯集团等进行深入洽谈对接,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大事、难事,推动3000台联合收割机、农机产业园、君乐宝酸奶乳酸菌生产线及牧场、王老吉自然畅功能饮料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集中开工,全面发力,项目建设风起云涌
今年“4.18”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8个,计划总投资339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544亿元,利税106亿元。其中现代农业项目3个,工业项目20个,服务业项目21个,基础设施项目7个,生态环保项目3个,新能源项目4个。主要包括:大清鹿苑鹿产业园、四平-梨树生态化工产业园、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孵化园、40万吨石油仓储库及销售、康达农机扩建、博达学院新校区建设二期等项目。
“4.18”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更加彰显了全市上下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奋力拼搏、谋求作为的雄心壮志和创业激情。今年还准备组织开展“6.16”夏季开工和“9.19”秋季开工,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我市重大项目建设。
众志成城,创优环境,洼地效应充分释放
以项目落地为导向,为增强包保的连贯性和协调性,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建立市委常委包保县(市)区、市级领导包保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制度。从储备项目中筛选确定市级领导包保项目41个,确定服务业包保项目32个。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主动上门、集成服务、现场办公、破解难题。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市领导带领职能部门把“服务企业大篷车”开到车间工地,为项目和企业提供上门服务、集成服务、高效服务。各县(市)区、各部门加班加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拟开工项目实行一站式并联审批,项目开工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为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融资难题,我市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组建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开行、农发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吉林银行等广泛合作。目前西湖湿地建设项目到位农发行贷款8800万元,转山湖应急引水项目到位农发行贷款9500万元。已争取到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1个,共计4.7亿元,正在申报项目24个,计划争取资金19亿元。艾斯克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一切为了项目,一切服务项目,我市大刀阔斧、强力推进软环境建设,全市软环境建设由全省后位上升至前列,投资吸引力明显提升,洼地效应全面释放。
聚焦民生,惠及群众,百姓福祉持续累积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市重大项目不断落地、开花、结果,为改善民生注入了不竭动力。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群众的期盼作为第一信号,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年计划安排100亿元用于南湖高架桥、东丰路立交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公园和城区绿化提升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具有四平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健康城、旅游城、智慧城、平安城、文明城“五城联创”。
巩固国家卫生城成果,大力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城市整体形象不断提升。加快环境改观、住房改善、厨房改良、厕所改造、生活习惯改变,实施“阳光淋浴进农家工程”,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群成功创建。以挖掘传承萨满文化为主导,以国家级红色文化示范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创业文化、诗词文化和二人转文化,“六馆一院”、四平玉米博物馆、中东铁路遗产园、惠民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以叶赫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逐渐成型,北方巴厘岛成为集观光、采摘、游乐于一体的东北地区旅游新高地。
全力攻坚,补齐短板,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服务业一直是阻碍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市委书记
今年年初,省服务业攻坚大会将今年确定为全省服务业攻坚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复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战略机遇,着力补齐短板,
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了顺应商业发展新形势,加速商业服务业提档升级,我市先后引进了万达广场、宝泰黄金珠宝城、欧亚城市综合体、万嘉购物广场等一批新型商业服务项目。百货大楼商业综合体的落成,将成为全市人民和四海宾客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的理想场所。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充分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民族宗教游、满族民俗游、红色教育游、乡村休闲游和健康养生游,促进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叶赫那拉城改扩建项目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旅游项目,叶赫街古街区改造工程是该项目的一部分,主要对叶赫街两侧建筑进行复古装修,恢复古建筑原来的面貌。走在叶赫古街区将观赏到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未来,四平的特色旅游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探索模式,形成格局,让“梧桐”枝繁叶茂
招商引资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动力所在,更是撬动经济升级的强力杠杆。招商引资决定项目建设和税源,招商引资决定未来。近年来,招商引资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主要领导带头招商,牺牲休息时间带队赴外招商,积极寻找招商线索,主动走出去洽谈对接,用活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树立大资源、大市场理念,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高效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谋划引进大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工业、农业、交通、物流、民生等项目,将有力推动四平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市领导积极带领招商小分队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已成为常态,对重点对象实行“点对点”招商、“上门”招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全力以赴抓招商、想方设法促履约、只争朝夕赶进度的强劲态势。今年一季度,共组织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7次,“请进来”招商活动5次,组织召开交流对接座谈会8 次,有效夯实了18个重点项目。一季度,全市预计完成省外3000万元以上项目到位引资额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完成600万美元。
在招商引资中,我市还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抢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华信集团、纳爱斯集团、新农集团、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公司、广东温氏集团、广州立白集团、豪德集团等重点企业不约而同选择了进驻四平。
招来客商不仅要留得住,还得发展好。为了夯实项目履约责任,使项目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生效益,我市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落实。持续跟踪推进,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全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软环境,全力提升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优势、抢抓机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加快推动在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强势隆起,更好发挥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门户作用,全力开创四平振兴发展新局面。(摘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