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成就事业,以人才促进发展,以人才支撑隆起。人才强市战略如紫气东来,滋润着这座城市、浸染着这片土地,在长白山与大辽河之间打造了人才洼地,为四平加快赶超隆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人才当恩人——常委包保抓人才
我市上上下下看重人才,把人才当成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目标的恩人来对待,以一定礼遇来对待为四平做贡献的人才,在四平形成了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四平现象”。
为保证人才工作重大事项能及时在市委、市政府最高层会议上进行研究决策,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我市由书记和市长担任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形成书记、市长齐抓共管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了把《四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落到实处,2011年以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达5次,着重提出了市委常委包保人才重点工程的重大举措,并将人才工程划分为:科技领军人才支撑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青年人才开发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育工程、文化名人工程、名医培养工程等十项人才重点工程。
市委下发文件,对十项人才重点工程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了领导职责。每名常委都对所包保工程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提出明确工作意见,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认真把关、严格指导,并积极参加人才工程关键环节的重要活动,及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常委们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汇报人才工程实施情况;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使人才工程包保工作取得了实效。
每名常委都从四平发展大局出发,树立了大人才观念,相互支持,共同谋划落实十项人才重点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涉及每个常委,他们相互沟通、共同协商、落实政策、研究办法。以人才工程的实施带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全市推进人才工程的强大合力。
把人才当贵人——完善机制求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市把人才当贵人,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考评、引进的体制机制,为人才创造最佳的条件,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提升素质,培养人才。我市在本土人才的培养提升上不惜重金。为了让企业家和各级党政干部走出去开阔眼界,增强本领,仅2011年,市委组织部组织域外考察培训班8期,培训350人;公主岭市、铁东区、伊通满族自治县、梨树县先后将党政干部和企业家近500人分期分批送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培训,大幅度提高了企业家和党政人才的素质。今年,我市与吉林大学签署了人才合作协议,选派5名县、乡级干部到吉林大学培养。与此同时,还加大投入,把专家学者请到四平来传经送宝。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了“四平(华宇)经济大讲堂”和“(四平移动)名家大讲堂”。邀请张力、姚景源、丁远峙、郭驰、王志耘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国家部委领导20多人来平讲学,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党政干部和各类人才12000多人次。
完善机制,引进人才。为了给引进各类人才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市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四动”并举,推进“三化”统筹,围绕“五城联创”,深入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为引进人才提供了最大舞台。
我市统筹谋划,出台了《四平市引进高层人才试行办法》、《四平市加快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四平市科技领军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四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科研创新鼓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16个相关的政策文件,设立了“市管优秀专家”、“青年科技奖”、“优秀来平创新创业人才”等10个奖励项目,落实了资金扶持、财政支持、奖励倾斜、编制优先、子女上学等9大辅助措施,解决了人才引进和发展中的政策不到位、机制无保障等问题。
与此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四平市主导优势和特色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在《人民日报》和《吉林日报》刊登了《吉林省四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发布了全市46个用人单位200多个需求岗位,吸引更多国内外人才的关注,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人才供需对接。两年来,通过项目、园区、基地、展会、媒体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0多名。吉林省换热器研发中心被成功地打造成为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把人才当亲人——倾心竭力爱人才
为优化城市引才环境,我市厚积沃土,筑巢引凤,把人才当亲人,倾心竭力地让人才感受到四平是创业、发展、成功的福地。
近年来,我市推出了众多人才奖励品牌,还认真研究建立健全了人才发展优先投入政策,将人才开发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县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将逐年有所增加,去年市财政直接用于人才工作的投入达1100多万元。
我市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把重点放在创业政策创新上,打造了全新的人才政策环境。制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加强了各级各类科技园区、科研基地的创新载体建设,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平台,开创了校、企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制定了科研创新鼓励政策——健全了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各项制度,扩大了科研机构人事管理、科研经费使用和内部分配的自主权。制定了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激励机制。利用公共资源鼓励企业法人创业,每年实际缴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享受教育、卫生、交通、文化、通讯等方面的特惠政策。对做出重要贡献的高层人才,享受上一年度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80%的奖励政策。
我市努力为党政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干部考察中,牢固树立在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来考察干部、在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来考察干部的原则,特别注重提拔重用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去年以来,市委共研究调整市管领导干部229人,其中提拔92人,一批说话实、干活猛、作风硬、推进工作力度大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把人才当家人——兴业强市用人才
我市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把人才当家人,在加快赶超、加快隆起的主战场上,充分发挥人才“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让他们这个“第一资源”在英雄城大地上迸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我市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助力资本运作,解决了企业融资瓶颈,推进了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2010年,四平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国宏,借“智”进行资本运作,高薪引进原深圳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副总裁、资本运作专家周佰成,使该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转为主板上市,成为吉林省第一家在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企业。四平卷烟厂30万大箱易地技术改造项目既是湖南中烟在吉林发展的重点项目,也是吉林省烟草工业发展的重点工程。
在四平,在英雄城大地上,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人才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的作用,用“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和全民行动”全面掀起经济建设新热潮,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跃升。2007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全口径财政收入相继迈上30亿元、40亿元和50亿元三个台阶,地方级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84亿元,同比17.6﹪;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同比增长31.8﹪;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3.6亿元,同比增长31.4﹪。
紫气东来润沃土,彩霞满天映英城。在人才强市战略的推动下,我市努力把四平建设成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发展的城市。良禽择佳木而栖,良才择福地而居。我们相信海内外各类人才一定会到四平大展才华、实现梦想,与诚信、善良、勤劳、热情的四平人民共同赶超隆起,共同创造无限神奇,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摘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