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市直

区县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双辽市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2011-12-27

  四平,一个农业大市,演绎着一个龙头产业发展的故事;四平,一个农业大市,用“三区一建”把农业现代化的传奇延续下去。

  棚膜园区——向现代农业要效益

  一栋蔬菜大棚投资4-5万元,一栋温室投资10万元左右,而棚室蔬菜的收入至少是种玉米的几倍以上,农民心里算着经济账,投入多回报也多,自觉自愿投入到棚室建设中来,发家致富的步伐越迈越大。

  2011年,四平新建扩建棚膜园区23个,在“一核三带”上17个,占新建园区总数的76%。建成温室2645栋,大棚4769栋,新增生产面积1万亩,新增生产能力6.9万吨,预计增加产值1.76亿元。保护地生产能力总量将达到68.6万吨,产值达到17.5亿元左右。新建超百亩以上温室园区比重大,规模发展态势明显。

  创新资金投入模式,让棚膜经济大踏步向前。

  ——政府投资+集体投资+外部投资+农民自筹联合投资模式。公主岭市响水镇湾龙温室、大棚园区,投资750万元,域外成功人士王功权投资250万元,农民自筹400万元,村集体和乡政府配套资金100万元。

  ——村集体融资投资模式。双辽市服先镇勤鑫棚膜蔬菜园区资金来源主要是干部集资,由镇政府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出资,建成后由合作社把温室大棚承包给农户,投资人不面对承包户,由村里统一和承包者结算,最后分利给投资人,目前已投资280万元。

  ——域外企业投资建设模式。公主岭市永发乡永发先锋棚膜蔬菜园区今年引进吉林省春艳蔬菜有限公司资金投资建设园区,属“农超对接”项目,计划投资1.18亿元,建日光温室1100栋,恒温冷藏库一个,建成后,将成为公主岭乃至吉林省较大规模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

  另外,还有政府投资+公司投资、政府投资+农户投资、村集体组织投资+农户投资、政府投资+合作社出资联合投资、合作社投资、农户合资、农民自筹模式等各种适合各地区发展的投资模式。

  注重科技支撑,让棚膜经济走向现代化。

  ——科学建设棚室园区。梨树县梨树镇园艺温室园区,借鉴本地农户的成功经验,建设温室不用后墙,而是在传统温室墙体部分仍然用拱形钢骨架覆塑料膜在后坡位置,拱形最高点向下竖放苯板,这样既可以保证温室在冬季正常生产,又可以在其他三季合理利用后坡位置的面积种植蔬菜,一栋10万元左右的温室还可节约成本2-3成。

  ——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新技术试验示范,应用现有新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园艺特产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种植技术明显提高。同时引进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梨树县梨树镇园艺村书记组织村民到大连多次学习,引进蓝莓种植技术,在新建的温室内率先试种。

  牧业小区——推动畜牧产业大发展

  牧业小区建设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道路。今年全市牧业小区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质量高、配套全。全市牧业小区已发展到1910个,今年新建、扩建牧业小区327个,占全市历年建设总数的22%左右,约占全省今年牧业小区建设总数的25%。完成年初计划任务的109%。新建牧业小区占地面积均超过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均超过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园区式小区达12个。利用牧业小区的发展壮大,推动相关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纳入农村重点工作,各县(市、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的任务指标逐级分解到各乡镇,落实到人头,及时协调、解决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标准化牧业小区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标准化牧业小区示范创建,进一步优化了小区的布局,完善了饲养、防疫、管理和环保等设备设施,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企业和业户的创业热情,使全市牧业小区建设逐步向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转变,加速了全市牧业经济扩能升级。今年开工建设的标准化牧业小区占地均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畜禽舍建筑面积均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全部实现了墙体砖混化、棚架钢木化、屋盖钢瓦化和地面水泥化。

  强牧惠牧资金扶持力度大。2011年全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项目申请财政资金300万元,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项目申请财政资金470万元,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以奖代补项目申请财政资金990万元,第二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项目申请财政资金380万元,畜禽养殖、加工、市场一体化示范项目申请财政资金 4200万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申请财政资金452.7万元,梅花鹿能繁母鹿补贴申请财政资金197.97万元,能繁母猪补贴申请财政资金4255.7万元,扶持“菜篮子”畜产品生产项目申请财政资金785万元,省级标准化生猪养殖项目申请财政资金150万元,基层防疫经费申请财政资金555万元,目前各项政策性扶助资金的申报、审核和发放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开展,预计共争取国家和省各项强牧惠牧资金12736.37万元。

  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让农民收入“节节高”

  2011年,四平市共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70个,比上年增加30个,增长75%。其中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区62个,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8个。各地紧密围绕“一核三带”节点乡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活动,示范区数量达到31个,分布在7个县(市)区、涉及48个乡(镇、农场)、138个村、4.5万个农户,示范区总面积达到72.8万亩,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增产效果显著。全市70个粮食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70公斤,比2010年粮食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增加20公斤,比示范区所在乡(镇、场)上年平均亩产增加120公斤,增长18.4%,累计增加粮食产量1.73亿斤。其中,玉米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808公斤,比上年示范区所在乡(镇、场)平均增加 132公斤,增长19.5%。梨树县金山乡玉米高产示范区,集成应用多项增产措施,公顷产量超过了3万斤,创下了2008年以来全市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单产最高记录;公主岭市全面实施高产示范区整建制推进,带动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2.1亿斤,增幅效果非常明显。粮食高产示范区作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不但刷新了全市粮食高产创建单产记录,还辐射带动了全市粮食均衡增产、总产再创新高的重大突破。

  集成配套先进适用技术。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内,根据近年来高产创建活动积累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集成配套了各项先进技术,种植优质良种、种子包衣、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农区统一灭鼠、机械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生物防螟、水稻钵盘育苗、增施有机肥、低残留短残效药剂除草、合理密植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示范区内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全市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去年示范区亩平均收入基础上,增收数据可分别达到240元和360元。按此推算,72.8万亩的高产创建示范区作物面积亩平均可增收275元,累计比上年多增加收入2亿元,示范区农户从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活动中普遍得到了实惠。

  人居环境——标本兼治大改观

  四平市上下戮力同心,大刀阔斧,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广阔的农村带来了文明的清风,给广大农民带来富足、进取与向上,使“三年城乡面貌大改观”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各级示范村和“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全市“一核三带”所有节点镇达到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标准;有275个沿线村达到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标准。

  强化奖惩措施,加大奖补资金投入。四平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农村环境建设大检查结果,排出名次,将拿出100万元奖补资金奖励,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排名靠前的县(市)区、节点镇、沿线村进行奖补,排名在末位的县(市)区全市通报批评。梨树县政府拿出77万元资金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的节点镇、沿线村进行奖补。铁东区拿出400万元奖补资金奖励在人居环境建设中排名靠前的乡(镇)村。极大激励了各乡(镇)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热情。

  “五清、十建、两化”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具体化、阶段化,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各地都在加大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建设。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特别是党、团员和镇、村、屯干部,采取购买、租用、借用等办法,增加运力,加快速度,打好、打胜农村环境建设的攻坚战。截止到9月末,全市共清理路障44.6万延长米,清柴草垛8.7万个,清理粪堆15.7万个,清理路边沟85.9万延长米,清理庭院6.3万个;建硬面化道路778.07公里,建围墙或栅栏19.6万延长米,建排水沟8.5万延长米,建垃圾堆放点2898个,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7万个,建牧业小区41个,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8.5万平方米,建标准化适用粮仓614个,建沼气池332个,建农民居住新居5万平方米;植树527万株,栽花种草66.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892盏。全市“一核三带”所有节点镇、80%的沿线村基本完成年初预定任务目标。(摘录于2011年12月27日《四平日报》)

  

[纠错]
  • 打印
  • 字号大
  • 字号中
  • 字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