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市直

区县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双辽市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2021-06-10

  近年来,伊通深入落实《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伊通”建设实施纲要》,弘扬“开放、笃行、担当、厚德”的伊通精神,展示深沉、内敛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驿路文化”,不断增强新时代伊通人民的文化自信。

  挖掘驿路历史

  彰显文化特色

  伊通的驿路始建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始于京师皇华驿经盛京(今沈阳)至吉林,全线2000余里。在伊通境内245里,有驿站5处,即蒙古霍罗站(今辽宁省莲花街)、叶赫站(今四平市叶赫镇)、赫尔苏站(今二龙湖底)、阿勒坦额墨勒站(今大孤山镇)和伊巴丹站(今伊丹镇)。清代康熙、乾隆二位皇帝都曾在伊通的驿路上留下珍贵的历史印迹。留存至今的宋家洼子的驿路青石板桥、七统石质九孔透龙德政碑、赫尔苏驿站大钟、阿勒坦额墨勒驿站门枕石、伊巴丹驿站拴马石柱等历史文物更见证了伊通驿路曾经的繁华。

  伊通围绕全县“31345”总体布局,立足县域实际,通过打造“驿路文化”,强化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有效整合,推进满族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扩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悠久厚重的满族文化,更好地构筑伊通精神、伊通价值、伊通力量。

  围绕驿路主线

  实施六项工程

  伊通以“驿路文化”为主线,落实“考究驿路历史、整理驿路文物、梳理驿路文化、弘扬驿路精神、强化驿路文创、展示驿路风采”六项工程。

  考究驿路历史。考证伊通驿路的顺承脉络、重要贡献,深入发掘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人文故事,进一步丰富充实驿路文化内涵。

  整理驿路文物。以大驿路、皇家御围场、柳条边三项清代国家工程为重点,厘清伊通境内的古遗址及文物情况。进一步加强古道、烽台、围场、驿站等重要历史遗址及文物的保护、修缮和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发掘、保护、申报与传承。

  梳理驿路文化。结合清代三大国家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快文史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探究以驿路文化为主线延伸而形成的满族特色风情民俗、满族特色的民居饮食等民风、民俗内容。搜集整理历史老照片、历史文集、历史文献。凝练驿路精神,提炼“红色文化”。

  弘扬驿路精神。通过重温往来于驿路先人们众志成城、百折不挠、互利互信、包容互鉴、贸易互赢的精神,强化“开放、笃行、担当、厚德”的伊通精神的固化与传承;以“驿路精神”为主线,推进家风、社风、党风、政风、校风、企风、村风、民风的一体化建设;彰显伊通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重点打造特色文明实践示范点(基地)。

  强化驿路文创。发挥县文联各协会优势,发动文化志愿者,积极推进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艺术创作。

  展示驿路风采。开办“驿路文化”主题图片展,建设乡贤文化馆、满族风情园、家风文化馆、满族剪纸馆四个驿路展馆,制作“驿路文化”专题视频宣传片,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民俗旅游景区景点,编纂出版伊通“驿路文化”系列丛书。

  形式丰富多样

  务求取得实效

  推进展馆建设。已建成大孤山二中家风馆、马鞍山镇剪纸馆;打造“驿路讲堂”。以“政策宣讲”“书香校园”“满族文化讲堂”“农家书屋村校共建”“展板展示”等多种形式为活动载体,打造了“驿路讲堂”主阵地。

  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读书讲学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村校共建”“书香家庭”等形式,在2020年“我爱阅读打卡100天”活动中伊通在全国县区中排名第七,荣获全国十强,获优秀组织奖。在2021年“品红色阅经典我爱阅读100天活动”中,目前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近5000人;制作驿路讲堂展板(屏风样式)134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示;开展满族文化讲堂20余期,受众人数近千人。

  满族传统歌舞《古州希音》晋京,在全国11个满族自治县中首台以满族文化元素整台在中央民族剧院上演尚属首次;特别制作拍摄《满族儿女心向党》MV全网上线,并登陆吉林电视台《信仰的力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伊通海东青乐团登陆央视15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使用满族特有的乐器奚吉利琴演奏曲目《祖先的印记》。

  围绕疫情防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方面内容,目前共创作诗歌、歌曲、楹联等作品1000余幅;开展市(农)民文化节等文化惠民活动60余场次,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纠错]
  • 打印
  • 字号大
  • 字号中
  • 字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