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发布了20项实事项目。
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制定《关于推进四平市黑土地保护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广黑土地保护技术3731.6万亩(次),争取连片推广黑土地保护面积60万亩,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33.5万亩,重点打造梨树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建立10个300公顷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实现农资采购、农机效率、人员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到476万亩以上,建设100个面积100公顷以上的乡级示范基地、1000个面积10公顷的村级示范基地。
探索农业合作化道路。开展示范创建、服务提升、合作联合等“八大行动”,全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7686个、4902个。打造“粮食银行”,破解经营主体征信低、融资难、收储难等问题,帮助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深度对接。构建新型主体培育体系,创建黑土地干部学院,与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共同成立四平农村合作经济学院。
努力打造全国红色地标城市。编制出台《四平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打造红色地标城市具体路径,改造升级12处“四战四平”红色旅游景点,建强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在全市打造10个乡镇(街道)、100个村(社区)居家老年人巡视探访示范点。为238名城区低保对象中60周岁以上的失独失能老人提供关爱服务。为老年人等设立社保经办特殊群体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解决家长看护难题。
加强市区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整治。对市区30所中小学校开展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排查治理,加强上下学时段“护校岗”警力,增加校园周边路段电子警察监控设施,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
加快南北河综合治理。完成林廊30公里、治理河道7.1公里、铺设道路13.3公里等任务,建成71个沿岸口袋公园,打造十大绿地空间、百里生态林廊、千亩果林花海、万顷碧水清河。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做好35个老旧小区复工续建,做好基础类、完善类改造任务,推进43个老旧小区开工建设,持续宣传动员业主加装电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出台“英城英才新政”。聚焦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才安居乐业解忧暖心,增强人才集聚吸引力,打造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政策洼地、创业福地,为推动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建立利企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开展无差别全科受理事项服务,推进“无证明城市改革”,创新推出“五零”举措,实现企业开办时间东北地区最短,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受理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增加城镇职工门诊慢病、特殊疾病报销病种,将部分破产企业退休职工纳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转诊政策制度。
开展红十字“救在身边”活动。向群众宣讲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群众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完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改造56个站牌、新增优化5条公交路线、优化改造2条偏远地区公交线路。
加速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常态化治理,年底前打造80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优化住房公积金综合服务。简化要件,实现购房快速提取公积金,提高办事效率。设立“跨省通办”业务线上办事大厅,实现住房公积金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提前还清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跨省通办”,满足缴存职工异地办事需求。
加强群众运动场所建设。推进绿地广场改造,升级全民健身场地,谋划建设笼式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等建设场地14块,有效纾解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场地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开展母婴室建设项目。建设母婴室78个,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市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配置母婴设施全覆盖。
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年内改造完成供水管网5公里,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水平,提升居民用水满意度。
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设2座地下智能停车场项目,解决城区“停车难”的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