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建筑业转型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保障和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见缝插绿、择地而栖的“口袋公园”“两河四岸”风景秀丽的林廊已经成为市民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一项项工程无不惠及民生,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力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新时代美丽新四平。
市委、市政府把南北河生态整治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成立辽河流域条子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四平市辽河流域条子河段生态综合整治专项规划》,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确定了打造“十大绿地空间、百里生态林廊、千亩果林花海、万顷碧水清河”的南北河生态整治目标。
高位谋划、科学布局。结合防洪、排涝、截污、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集成,以绿化提质为重点,描绘生态宜居新图景,实施南北河林廊改造工程,采用多规合一、一体设计的理念,打造更加完善、更加协调、更具色彩立体感的“两河四岸”林廊带。通过治理两河生态环境,实现河湖连通,文与景的有机融合,筑牢生态本底,彰显城市的历史与品质,增强市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
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在树种选择时优选适生乡土树种,注重色彩、高度、景观效果等各项指标搭配,满足不同环境下绿化需要。将城市绿化与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理念结合,利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技术让绿地发挥海绵效应。学习先进技术思路,探索城市树木养护、病虫害防治、植被修剪等各项绿化管理技术方法。
挖掘文化、增添特色。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展现人文内涵,最大限度地贴近市民需求,让市民在散步健身、游戏赏玩的日常活动中感受家乡的文化积淀。南北河林廊建成后,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大大促进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治理水环境,整治疏通河道。重点通过“清河道、修堤防”等措施强化水环境治理,对河道主槽进行了清理、扩宽,清除河道内杂草、淤泥及垃圾。对河道两岸高程不满足标准的地方进行堤防填筑,并对坡面进行削坡整形,为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做好基础支撑。在整治河道的同时,修建河道生态护坡、跌水、下河台阶、堤顶巡护路、生态围网,铺设巡护路、木栈道、亲水平台等,同步实施河道景观提升。
建设“四岸”,打造生态长廊。以“春看花、夏观绿、秋赏叶、冬望雪”为目标,将“两河四岸”生态林廊建设作为重点,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科普、城市特色于一体的“两河四岸”秀美风光滨水景观带。在“两河四岸”,栽种美国红枫、红松、黑松、水曲柳、银杏、元宝枫等18种不同景观树种,结合两岸景观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安装林廊音响,现已完成南河南湖公园河湖连通拱桥、钢板连心桥、观景平台及景观阁建设,累计建成南北河林廊35公里,改造边石砌筑2.8万米,安装路灯2000盏,铺设彩色沥青路面9.87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29万株,栽植草花64.6万株。沿河实施北河公园改造、新华公园生态缓冲带建设,实现了绿树成荫、一步一景的林廊格局,为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们提供了丰富、便捷、怡人的自然空间,成为了顺民意、惠民生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造福工程。
南北河林廊的建成,给市民们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夕阳下,张大爷推着坐轮椅的老伴在北河林廊悠闲的散步,两位老人有说有笑,心旷神怡。张大爷说:“这南北河林廊建设得实在太好了,我老伴身体不好,我就经常带着老伴出来溜达,每天早晚吃完饭沿着河边林廊走走,看看这美美的景致,老伴的心情好了很多。”远处,几位阿姨正在围绕着盛开的鲜花互相拍照,她们在欢声笑语中,共同享受优美的城市风光。
我市结合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统筹思维引领,解决市民休闲场地不足问题,在原有边角荒地等景致较差的“城市疮疤”地块,采取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科学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口袋公园”,构建“十分钟文体圈”,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的宜居环境目标。
创新理念、整体规划。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联动、整体谋划、科学论证、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多方论证研讨,为“口袋公园”发展提供建设理念。结合《四平市城市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加大中心城区增绿建园力度,明确建设思路,推进“口袋公园”的规划建设。
多元融合,功能复合。利用原有边角荒地等景观效果较差的“城市疮疤”地块,将灰色空间变成活力空间。结合南北河两岸景观建设,铺设城市慢行系统串联起“口袋公园”。注重展现人文内涵,将“廉”“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元素纳入其中,让市民在散步健身、游戏赏玩的日常活动中感受家乡文化积淀。此举改变了城区开放空间布局不均衡、生态绿地规模总量不够、绿地系统构建不完善等问题,筑牢了一道绿色的南北河生态屏障,实现绿地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科学养护,合力共管。坚持节约型园林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强规范管理,强化日常养护,确保市民生活“舒心”,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精细管理,严格按照树木生长周期及习性进行养护管理,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树木成活率、树木长势及绿地养护管理等情况进行日常动态巡查督查,保障绿化品质。开展对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丰富养护修剪、施肥除虫等方面技术指导,提高养护标准。宣传引导,让群众切实感受身边变化,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共建干净整洁城市的责任感,推进“口袋公园”管护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的转变。
几年来,我市在“口袋公园”建设项目上持续发力,努力让“口袋公园”融入百姓生活,成为百姓休闲活动的“健身园”“游乐园”“幸福园”,让城市实现文与景的有机融合。2022年,全市共完成精品“口袋公园”28处,完成建设面积4.9万平方米,其中“境园”“逸园”深受市民喜爱,被评为吉林省2022年度最美“口袋公园”。2023年,建设“口袋公园”8处,“爱心公园”“桃花园”“初心园”等相继建成开放,“口袋公园”深受市民喜爱,已成为市民交流、放松、游憩的城市“微客厅”。
平日里,许多市民在“口袋公园”内休闲游憩,老年人锻炼身体、下棋、唱歌;年轻人散步、聊天、放松心情;儿童踢毽子、跳绳。六旬老人王先生是“境园”附近的居民,他说:“自从‘境园’建成后,每天都要去凉亭里坐坐,跟老邻居一起下下棋、聊聊天,感觉退休后的生活充实了挺多,‘口袋公园’真正丰富了咱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感。”
水清岸绿生态美,流水泱泱百鸟飞。绿地空间、生态林廊、果林花海、碧水清河,如今已成为英城大地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绿水长廊的不断推进,“治好一条河、秀美一座城、幸福一方人”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