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市直

区县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双辽市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2024-08-29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全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树牢为民情怀,认真履责、稳中求进,全力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创新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发展基本社会服务,我市民政领域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聚焦儿童福利

  帮扶救助更有温度

  提升孤残儿童养、治、康、教、安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儿童福利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上半年对全市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进行多次摸底、排查,做到精准认定、精准施策、全面关爱。4月26日,爱心组织为市福利院行动不便的儿童捐赠9辆轮椅,切实解决市福利院瘫痪儿童出行难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

  对机构养育的儿童,采取“养教结合”,在点滴生活中引导孩子们成长。为了让健康的孩子更早更好融入社会,上半年有4名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服务人员按时接送上下学,并以妈妈的身份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

  “爱字融于心,职责重于身”孩子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市福利院今年有两个孩子就近在北体育街小学上学。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发现这两个孩子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福利院特为他们安排了教育辅导员一名,负责他们的学习。爱心人士义务为他们辅导英语,福利院还与吉林师范大学心理辅导中心沟通后,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5月、6月为两个孩子报名参加了由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铁东区同盛社工服务站及学校分别举办的研学之旅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两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明显进步。

  从今年4月开始,市福利院有6名脑瘫儿童到定点康复机构四平中韩妇女儿童医院进行每周每名儿童2小时的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动手能力、爬行、翻身等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福利院康复教师每日对在院智障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课程,并利用每周一下午开展一次交流讨论学习,制定周计划,每月开展一次评估。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基本民生兜底更加牢固

  稳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制定印发了《关于确定2024年度市辖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的通知》。从1月1日起,我市市辖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600元提高到660元,农村由410元提高到470元;城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780元,农村为535元,有效发挥了兜底保障功能。

  规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严格低保对象的认定、审核、审批程序,统筹考虑家庭成员因残、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必要的就业成本等因素,综合评估家庭经济状况,落实“分类施保”“单人保”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民政部门主动发现机制,加大排查力度,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截至6月,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57556人,发放低保金12834.11万元。

  扎实推进特困供养政策落实。严格落实特困人员认定政策、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畅通救助供养办理程序,有效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截至6月,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9215人,发放资金4390.57万元。

  积极开展临时救助。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及时缓解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切实将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畴。截至6月,全市开展临时救助2085人次,发放资金223.26万元。

  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指导各区民政部门,加强与残联部门合作,精准实施“两项补贴”,将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补贴足额按时发放。截至6月,全市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0771人,发放资金1060.02万元;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9959人,发放资金1535.06万元。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定期与乡村振兴部门交换数据,加强信息比对筛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持续落实“低保渐退”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截至6月,全市已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纳入低保14685人,纳入特困2417人,给予临时救助735人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合理分配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针对中央、省厅下拨的2024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为市辖区分配下拨救助补助资金9318.92万元,其中铁东区6229.67万元、铁西区3089.25万元,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提供服务。

  发展慈善事业

  服务人民群众更有质量

  拓宽渠道,广泛募集慈善资金。2020年起,每年组织开展“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签署《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捐赠,通过召开多层次培训动员会、深入企业宣传、张贴海报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动员25万人次参与网上捐赠,累计筹集善款1139万元,募捐金额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资金募集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重大转变。2019年至今,5年来线上线下共募集款物5899万元,为开展慈善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品牌,不断创新慈善项目。5年来,积极开展助医、助困、助学、助老等慈善活动,累计公益支出5438万元。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情暖万家”活动,累计救助困难家庭1.7万余户。实施大病患者救助项目,救助困难家庭重病患者241人次,其中:实施“慈善华正光明行”项目救助眼科疾病患者43人次。开展“献礼百年温暖千家”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1018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的困难老人发放慰问金50.9万元。实施慈善助学项目,每年初秋开展“圆梦大学”活动,对城乡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被大学录取的考生给予每人3000元救助,帮助235名学生圆了大学梦。实施省慈善总会慈善项目的同时,还不断打造形成了本市独特的慈善项目品牌。实施“爱心午餐”项目,为解决部分困难家庭学生午餐困难,联合区级教育部门对困难家庭中小学生进行救助,使他们享受到免费午餐,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11.8万元,救助1403人次。实施“温馨关爱夕阳红”项目,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委托社会组织面向困难家庭失独失能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康复护理、代办代购、心理慰藉和节日走访慰问等关爱活动,累计有700多人受益。老人们行动不便,却能够在家里享受到上门服务,不仅得到了生活上的照料和物质上的帮扶,更让他们的心里得到慰藉,感受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关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实施“点亮童心相伴成长”项目,委托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进行兴趣培养、社会融入、健康护理、心理疏导、物质帮扶等关爱活动,累计投入资金75万元,有900余名儿童受益。许多儿童通过参加集体游戏、才艺表演、夏令营等活动,原来内向孤寂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还有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从狭窄封闭的内心世界走出来,重新张开理想的翅膀。目睹孩子的巨大变化,家长们激动不已,对工作人员连声感谢。以上两个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慈善救助方式从传统的给钱给物向“物质+服务”的重大转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全市民政系统将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加快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民政力量。

[纠错]
  • 打印
  • 字号大
  • 字号中
  • 字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