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钥匙。近年来,我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用一项项扎实举措、一个个亮眼成果,书写了改革攻坚的“四平答卷”。
刀刃向内 政务服务跑出“加速度”
“过去办证要跑好几趟,现在网上提交材料,当天就能拿证!”我市一家企业负责人对“四极”审批模式赞不绝口。为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向“高效办成一件事”提档升级,我市推出极便、极简、极速、极优“四极”审批新模式,将政务服务推向新高度。市本级41个部门进厅率达100%,事项进厅率99.65%,“一网通办”率87.7%;市本级精简材料896个,1713个事项平均压缩办理时限3.51个工作日,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事项总数达210项;上门服务、午间不间断、周末不打烊等举措让服务“随时可办”,2024年5月得到时任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成为全省学习的改革样本。
此外,为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红利,我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行以“受审分离”为原则的无差别全科受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模式,市本级纳入“无差别全科受理”事项1559项,占全部事项的91%,将企业开办8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2024年3月,我市“无差别全科受理”做法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评为第二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典型案例。
“无证明城市”改革同样走在全国前列,我市全力推进“无证明城市”改革,通过直接取消、数据查询、部门核验、告知承诺等创新方式,让“减证便民”迈向“无证利民”。截至目前,已有14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证明办理,累计办理相关事项超12万件,为企业和群众降低直接成本超200万元。这一改革成果斐然,2021年、2022年先后获评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典型做法被《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成为全国政务服务改革的优秀范例。
在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中,我市建立“标准化+政务服务”新模式,形成“人有工作标准、事有质量标准、物有管理标准”的工作格局。2023年,《无证明办理工作规范》《政务大厅服务工作规范》《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工作规范》等三项政务服务规范被确定为吉林省地方标准,填补了省内空白,为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赋能 社会治理迈向“智慧化”
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我市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统筹开发建设“数字四平”态势感知平台,全面激活社会治理“智慧基因”,通过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创新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社会治理效能实现质的跃升。
“‘数字四平’态势感知平台的建成,为城市装上了‘智慧大脑’。”据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于2023年6月正式投用,通过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标准化验收并获全国复制推广建议。平台依托信息化设备,对事物发展态势进行实时认知和处置,构建了稳健、审慎和柔性的数据治理体系,创新形成“五横贯通”(覆盖三县两区)、“八纵并行”(联动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行业)、“三层共管”(市县乡协同)、“四长合一”(田林河路管理)的全域治理格局,精准破解传统治理中“部门不联动、响应不及时、问题发现被动”等痛点,凸显“提效率、控风险、降成本”核心优势。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用户6971人,捕捉事件及隐患线索109421条,日均操作29626次,摄像头日均调用12199次。先后获得“数据要素x”大赛吉林省分赛优秀奖、“2025数字城市创新成果与实践优秀案例”等荣誉。
依托“数字四平”态势感知架构,我市自主研发的“四平市行政执法营商环境全过程监督平台”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以数字化手段为行政执法装上“电子眼”,实现了执法信息线上备案、全过程音像记录、实时监督预警、执法数据综合分析等功能闭环。“执法人员执法时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未佩戴不得进行任何检查和处罚,执法全过程影像永久存入政务云平台,实现记录留痕和可追溯管理,切实增强了执法‘能见度’和‘透明度’。”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6月,市级执法部门应用全过程监督平台1151次,行政执法检查行为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管。
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我市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为核心,精心架起民生服务“连心桥”。通过构建横向覆盖各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乡三级的高效办理体系,整合优化90条公开服务热线、110指挥平台及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多元诉求渠道,从根源上破解群众反映的“号难记、话难通、诉难求、事难办”痛点问题。同时,创新推行“接诉即办”响应机制,组建专业化受理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从受理、交办、审单到回访一条龙跟踪服务,确保群众呼声“接得快、转得准、办得实、督得紧”。2020年以来,凭借扎实的服务成效,先后荣获“网民留言办理工作活力奋进单位”“网上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单位”“优秀服务能力成果案例”等多项荣誉,用数字化手段畅通民意渠道,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承诺。
创新机制 信用建设迎来“新跨越”
我市着力构建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开展信用监管、推广“信易贷”等措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稳居吉林省前列,成功跻身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第一方阵。
加强信用信息归集。推动以“双公示”为基础的7类行政信用信息归集,今年以来归集行政信用信息12594条,对归集数据进行逐一审核,上报率、合规率、及时率始终保持100%;协调税务、社保、公积金等信源部门加强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纳税及水、电、气等特定信用信息报送,共归集特定信用信息32.3万条,数据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推动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开展“屡罚不改、屡禁不止”专项治理,对我市2家受到行政处罚超过10次的企业,督促处罚部门主动约谈,助力企业尽早修复信用。通过“双书同达”机制和主动服务,结合“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今年以来,共为58家失信企业修复信用,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保障。
发挥“信易贷”服务经济作用。推进“信易贷”平台和梨树县农联社实现联合建模和全流程放款。目前,通过联合建模及全流程放款实现融资58笔1592.3万元。为提升信易贷平台融资效益,和山东云集公司合作,通过信用综合服务平台筛选出我市信用评价优质经营主体名单,“点对点”上门服务,为优质信用商户授信,提升融资成功率,努力发挥“信易贷”服务实体经济作用。
从“减证便民”的务实突破到“无证利民”的创新升级,从“群众跑腿”的奔波忙碌到“数据跑路”的高效便捷,我市始终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瓶颈,以创新举措打通民生堵点,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四平改革之路。站在新起点,我市将继续以改革为帆、以实干为桨,奋楫前行,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四平智慧”和“四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