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压舱石”。今年以来,我市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突破口,从政策供给到服务升级打出组合拳,既为企业“松绑减负”解难题,又为企业发展“赋能添力”强信心,让企业在这片肥沃的营商土壤上加速成长,不断迸发蓬勃活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而优质服务则是项目快速推进的“助推器”。眼下,在梨树县经济开发区,耘垦种禽孵化中心二期项目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作为总投资5000万元的重点项目,其投产后将实现日出雏量新增20万羽。项目之所以能如此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靠前服务”。
“我们二期项目在建设之初,得到了梨树县经济开发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前期各项手续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全程领办代办,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使得项目能够按计划顺利开工。目前,我们二期工程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工程,预计11月中旬投产。”四平耘垦种禽孵化有限公司行政办主任卢晓霞说。
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源于审批服务的“暖保障”,而企业生产的“热度”则离不开常态化的“精准帮扶”。在红开区吉林实达服饰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空中吊挂系统将面料精准送达各工序,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作为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智造企业,实达服饰的稳步发展,背后是我市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在“托底”。
“当初选择在四平建厂,就是看中这里的营商环境。生产中缺技术工人,政府帮我们开专场招聘;政策看不懂,工作人员上门逐条解读;遇到物流难题,也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能安心拓市场、搞研发。”吉林实达服饰有限公司人事专干刘东明表示。
企业的获得感,源于全市上下对营商环境的持续深耕。今年,我市出台《四平市2025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举措》,从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政务环境、规范涉企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开展专项整治五个方面推出24条硬招,为民营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我市通过全链条服务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并优先保障优质项目的土地、资金、水电气热等要素资源,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做到“拿地即开工”。同时,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如小微企业接电“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用水报装验收压缩至7分钟以内,并通过集成式中介服务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收益。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办事便捷体验。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10项四平特色服务主题,整合线上线下办事流程,实现“吉事办”专区全覆盖。深化“一网通办”改革,2025年全程网办率达88.3%,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一次办”。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模式,提供延时、预约、自助等便民服务,并向基层延伸30项高频事项,确保政务服务更贴近企业群众需求,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为减轻企业负担,我市还注重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启用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平台,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要求执法全程佩戴记录仪并实时上传数据,确保透明公正。每月10日—30日为“企业宁静日”,严控非必要检查,推行跨部门“综合查一次”,减少重复检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落实“首违不罚”和柔性执法,通过非现场监管模式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2026年将全面实现智慧化远程监管,为企业专注发展保驾护航。
在健全监督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我市建立破坏营商环境案例通报制度,定期公开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通过政企圆桌会、早餐会等形式,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企业诉求。完善惠企政策直达机制,全年发布40期政策解读,确保涉企投诉100%办结。强化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曝光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并推行“一把手”公开承诺和民主评议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全面打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此外,我市深化专项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开展涉企服务乱象整治,重点纠治线上线下服务不规范、指定中介等行为;严打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领域围标串标、违规收费等问题;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除地域限制和垄断行为;规范执法行动,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现象。通过专项行动“回头看”和长效监管,推动市场秩序规范有序,为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优质环境。
从项目落地的“保姆式”服务,到生产经营的“常态化”帮扶,再到政策保障的“全方位”覆盖,我市正以营商环境的“优”,换得民营经济的“活”与发展的“实”。随着各项举措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扎根成长,为四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