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工作思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齐发力,通过夯实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创业扶持举措、实施重点群体特色服务等多项措施,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打出一系列稳经济保就业的“组合拳”,持续推动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向好,真正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为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聚焦岗位开发,提升就业承载能力。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精准搭建“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招聘活动。多形式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全面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就业需求、技能水平、求职意向等信息,并动态更新实名制数据库和帮扶台账,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针对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强对就业帮扶效果的跟踪与评估,确保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聚焦援企稳岗,提升就业驱动能力。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发挥就业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定期上门走访服务企业,有效掌握全市188户规模以上企业用工需求变化情况。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长远规划,及时掌握企业在要素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诉求,多渠道向企业提供人才人事、劳动维权、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人社领域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全面享受人社惠企政策,助力企业稳健发展。今年,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90余场各类主题招聘活动,发布用工岗位信息1.8万余(个)次,紧密服务企业千余次,成功促成598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多形式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功能与作用,全方位开展就业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多渠道引导企业入驻,全年不间断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目前,四平市平台企业注册量达2万家,推送岗位16000余个(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陆续出台我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挖潜政策性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工作,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相关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4037人。
聚焦能力提升,提升就业带动能力。健全完善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的培训工作推进机制,持续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和供给。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专项培训计划,通过汇聚整合人口、就业等数据资源,准确锁定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培训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主动服务,充分促进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持续提升自身的就业技能。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较多、居住分散等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套餐制、项目制培训。今年以来,全市完成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4977人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94%,其中市本级共完成重点群体技能培训1173人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98%。
聚焦劳务输转,提升就业辐射能力。充分凝聚抓好劳务经济工作共识,始终把省际间劳务合作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对待,把服务保障劳务输出工作作为重大的战略工程来推动。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动、发展与就业统筹、就业与用工融通、培训与输出一体、援助与自强互励、就业与创业互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七项机制”,有效保障劳务协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持续提升跨区域劳务协作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和浙江、山东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为劳务人员开启了跨越千里的增收致富“直通车”。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28万人。
聚焦大众创业,提升就业开发能力。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突出位置,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活动,为其提供政策宣传、就业指导、职业推荐等“一站式、打包办”服务。全面掌握市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求职意向,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和社会化就业渠道,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行动,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活动周、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建设等系列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返乡创业73212人次,新增创业7551人次,实有创业带动就业人数83670人次,新增创业带动就业人员8741人次。
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将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持续推动就业工作“保存量、扩容量、做增量、提质量”,不断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确保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以高质量就业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