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四平青年人才公寓,平整的小区道路、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安全的居住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各类休闲运动场地应有尽有,洽谈空间与文化景墙更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交流与放松的场所。这里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青年人才凝聚共识、携手成长的“青春家园”。
31岁的达尔是一名维吾尔族姑娘,2018年来到吉林师范大学担任辅导员,一直住在学校宿舍。今年刚结婚的她,通过我市人才公寓住房申请小程序提交了60平方米夫妻间的申请。令她惊喜的是,国庆节假期后申请顺利通过,她和爱人很快搬进了这个家具家电齐全的温馨小家。
“公寓里一切都是新的,楼下有24小时服务的超市、物业和餐厅,开车到学校只需15分钟,停车方便,住得安心,我非常满意。”达尔开心地说。
人才是城市转型的核心动能,青年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市委、市政府锚定“人才强市”战略,把青年人才公寓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青年人才综合社区。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四发集团协同配合,致力于让人才公寓成为青年人才的安居之所、交流之地、创业之源,用“安居”保障与“暖心”服务,让青年人才在英城安心扎根、成就梦想。
人才公寓选址聚焦新兴区域,美好晟苑点位毗邻四平东站,旭日立交桥直通繁华区,周边商场、超市、食堂、公交站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闲暇时步行即可抵达四平植物园,实现“工作通勤高效、生活休闲便利”的居住体验。户型设计兼顾多元需求,规划35平方米至60平方米的A、B、C、D四种户型,既能满足单身青年的精致需求,也适配夫妻的温馨生活,室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几天前,吉林省华启汇智文化有限公司创业团队田长国、冯心怡入住人才公寓,他们对人才公寓完善的设施、设备以及便利的居住环境表达了欣喜之情。作为招商引资落地企业,他们在四平获得了启迪大厦一整层的免费办公区域,而人才公寓则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从办公场所到居住环境,再到便捷的办理各项手续,四平给我们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田长国感慨道。
四平青年人才公寓总投入约1200万元,在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下,以“精准适配、便捷舒适”为标准打造,精准破解了青年人才来平初期的住房难题,让人才无需为住房奔波分心,实现了对人才来平留平的兜底保障。这里不只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情感联结、发展赋能”的平台。公寓引入了食堂、超市、快递驿站等商家,配备警务室和24小时物业服务,让安全与便利触手可及。
同时,小区完善了中心绿地,建设了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等休闲运动场地,搭建了洽谈空间和文化景墙,促进青年群体互动,助力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展人脉资源,让独居异乡的青年感受“家的温暖”,从单纯的居住空间升级为有温度的“共享乐园”。
四平青年人才公寓不仅是我市引才留才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我市打造良好人才环境的又一例证。近几年,我市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高校毕业生来平留平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四平市人才工作三年计划(2025年—2027年)”陆续实施,情系英城建设促进会、情系英城发展恳谈会相继召开,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以“政校企”合作打造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获评全省组织系统攻坚突破类创先争优成果,《引进硕博人才支撑振兴发展》《全方位优化人才生态》先后在全国人才创新案例评选中获评最佳案例和优秀案例。
我市以《英城英才新政十条》为主体的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全周期服务保障。安居方面,除人才公寓外,还对引进的人才提供安家补贴、租房补贴和购房补贴,形成了“租购补”立体支持体系。乐业方面,职称评聘向省级E类以上人才倾斜,乡村人才可参评专项职称,累计721名农村实用人才已获初、中、高级职称。职务晋升向优秀人才群体侧重,全市1608名引进人才提拔到科级及以上领导岗位253名,调任到公务员岗位98名。并为获得省赛前三名及新晋省技术能手的技能人才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4.5万元。
截至目前,四平青年人才公寓已出租255套,预定39套,入住范围覆盖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真正成为了青年人才的“暖心港湾”,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助力他们“扎根四平”。人才公寓的“安居”保障与全链条政策的“暖心”支撑,让“扎根四平”从选择变为共识,为城市全面振兴注入蓬勃的青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