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标志我省高水平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四平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市以深厚的产业底蕴、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明晰的战略眼光,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致力于在协同发展中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连接长春与沈阳两大都市圈的关键节点城市。这一转型不仅是四平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生动实践。
四平产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与长春、辽源产业优势互补、关联度高。面对新机遇,我市精准定位,确立了“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共赢发展”的核心原则。这意味着四平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区位、产业基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禀赋”,与都市圈内兄弟城市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个有机融合、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圈。其战略布局聚焦于七个产业,勾勒出四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清晰轮廓。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农机与换热器的升级之路。四平农机品类位居东北首位,产值占全省半壁江山,拥有康达、顺邦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我市板式换热器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国家首批换热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市和中国换热器之乡。我市将依托长春都市圈人才、科技优势,共同建设全省农机产业发展中心、国家级现代农机产业园和中国换热器之城。
做强现代农业基石,打造国家级大农业示范高地。依托四平200亿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北方农谷建设,持续锻造黑土地保护示范样板、耕作模式变革示范样板、农业合作经营示范样板,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做足做活“三头三尾”文章,共同构建四(平)长(春)松(原)白(城)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高地。
拥抱数字时代,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四平地处国家网络通信骨干节点主通道上,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绿电资源等优势明显,已建成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的5000P中国农业大数据智算中心一期已开工,阳光新能源、联想算力和复兴云智算等一批算力中心即将开工建设。未来,我市将全力推进都市圈内产业算力协同,共同建设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打造全省万P智算中心。
畅通经济脉络,建设东北区域物流集散地。四平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交通节点、国家首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都市圈物流产业发展,我市将以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以四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支点,推动建设四平公铁联运物流园,对接中欧班列,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汽车、冷链等商品物流,打造东北区域重要物流集散地。
赋能绿色发展,构建清洁能源产业带。依托全省最大的国能双辽200万千瓦火电和千万千瓦新能源开发空间,积极承接都市圈内绿色载能产业,谋划一批绿电赋能项目,加强与辽源、长春、松原、白城等地联动,共同打造以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带。
融入汽车产业链,打造零部件与专用车基地。围绕一汽集团,发展壮大长平共建汽车产业园、伊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加快推进我市天工钒钛新材料进入一汽配套体系,积极承接一汽产业配套和委改份额,壮大现有产业规模,打造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专用车)重要生产基地。
拓展服务新业态,培育文旅康养“后花园”。依托伊通特殊区位优势,建设悦如火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景台组团发展“功能区”、长春南部高端服务业“承载区”,打造长春市民休闲、旅游康养的“后花园”。依托吉林四平干部学院、四平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
我市通过这七大产业的精准发力与协同共建,正在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依托区域合作、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重塑的新路。这不仅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发展动能、城市功能的全面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