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东区依山傍水、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文化古迹、良好生态是富美乡村的优势资源。目前,铁东区国家A级景区3家,乡村旅游A级经营单位6家,龙王村、哈福村、砬子沟村成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塔子沟村被确定为吉林省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
近年来,铁东区在四平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以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为抓手,统筹推进业态丰富、品质提升和环境优化,全域旅游快马加鞭。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发展方向,树立“生态文明铁东、文化旅游铁东”发展理念,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3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86亿元。
深度挖掘文旅资源,“融”出乡村旅游新路子。铁东区委、区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掘资源,形成“山叶石”旅游产业带,实现连点成面。围绕核心景区布点,依托塔子山红色教育基地、叶赫那拉城、馨苑文化城、转山湖风景区、叶赫古城遗址、山门火山地质公司和美丽乡村卧龙泉的带动力谋篇布局,让其成为乡村旅游的牵引地。重点打造以塔子山红色教育基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游,以叶赫那拉城为引领的满族民俗游,以卧龙泉屯为体验的乡村休闲游,以叶赫古城遗址考古为线索的历史文化游,以山门独特自然风光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让“一日游”变为“过夜游”,打造“吃住玩游娱”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在四平市规划的旅游大环线基础上,增加铁东区的旅游小环线建设,打造大小环线双循环。现已完成《铁东区文旅融合示范区总体规划》的撰写,该规划将铁东区四个乡镇的旅游资源穿点连线,形成联动发展的模式。铁东区将依据《四平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以及辖区的规划部署,统筹发展乡村游,有序推进塔子山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和叶赫转山湖苍鹭岛湿地公园等乡村旅游项目。
着力做好融合文章,“美丽经济”乡村绽放。铁东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旅游+”模式路径,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区变景区、劳作变体验、产品变商品,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把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着眼田间,发展农旅产业。坚持“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带农”理念,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特色餐饮、艺术采风等新兴旅游业态,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叶赫满族镇双合村的有机草莓,砬子沟村的茉莉香葡萄,张家村的林下柴鸡和榛蘑,叶赫的白蘑、榛蘑、木耳、山野菜,以及叶赫不夜谷的南果梨、陆地甜香瓜等农副产品直接进入游客消费层次,延伸农业产业链。着眼山间,发展民宿产业。石岭镇哈福村卧龙泉屯在清朝嘉庆时期形成聚落,卧龙泉屯环境优美,森林覆盖面积75%以上,很多景观自然天成。卧龙泉屯修建一座健身广场,两条盘山步道,为徒步户外爱好者提供了游乐的好去处。当地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及乡村客栈等业态,售卖原生态农产品,经营铁锅炖鱼、地炉烤肉、烤全羊等特色小吃,打好“卧龙人家”民宿特色牌,鼓起农民“钱袋子”。
推动文旅融合加速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铁东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推行新型文旅经营主体,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红果生产经营,以中国·叶赫红果采摘节为载体,激活消费市场,以红果为媒的文旅融合崭露锋芒。素有“红果之乡”的叶赫满族镇,作为满族的发祥地,70年代就已形成集体大型果园规模化生产。现有6家红果种植合作社,1000多户农户从事红果种植,带动红果产业快速发展。叶赫红果年产量5000万斤,年产值达亿元,净利润达7500万元。目前,全镇红果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主要种植123苹果、新苹红、鸡心、龙冠、K9、秋红、海棠等种类。叶赫红果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还远销俄罗斯、泰国等国外市场。
如今,铁东区正在拉长“农业+旅游”的产业链,依托满族文化、田园风情,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通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通道,真正实现山水作底、产业为骨、特色铸魂的全域旅游“铁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