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市直

区县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双辽市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双辽市凝心聚力谋发展 勇毅前行铸辉煌

2023-03-24

  一直以来,双辽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双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态势更加向好。

  锚定目标精准发力 全力抓项目强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双辽市突出“强产业、抓项目”两个重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积势蓄能。经济增速领跑四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3.1%,首创历史新高。去年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9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51个。井岗风电、永林化工、百伦风电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扎堆入驻,昊华化工、金垦灰玻璃产能全面释放,壮大了产业链条,完善了工业体系。

  工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去年,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9个,总投资6.5亿元的国电双辽井岗风电场工程项目、总投资4.44亿元的双辽二龙山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4.29亿元的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种羊场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已经竣工并网发电;总投资1.56亿元的年产6万吨三氯氧磷及1.5万吨磷酸三乙酯项目、总投资1.32亿元的双辽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0.6亿元的双辽华灿50MW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二期15MW)等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竣工投产。积极推进产业链项目谋划,重点推进了天威电化项目重启工作,协调四平吉电股份、新疆特变电工与天威电化对接,以220千伏变电站为契机推进天威电石盘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采取“周安排、周督查、周报告”机制,经过33周的强力推动,明确了设备租赁费回购的下一步方向、解决措施和施工工期;持续推进永林化工项目建设,发挥项目秘书作用,多次深入项目现场踏查调研,及时了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协调各部门共同发力解决,并多次邀请省工信厅石化处来现场办公,为项目建设疏通堵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为破解迎新玻璃“一窑两线”项目产能需求,研究制定了新的工作思路,从而确保“一窑两线”项目可以如期实施,并围绕迎新玻璃产能,打造玻璃深加工产业链,双辽市工信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赴河北沙河对该地玻璃深加工企业进行逐户调研招商,目前已有5户沙河市玻璃加工企业有意向到双辽考察。

  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双辽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各项建设,千方百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坚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去年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80.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5.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203万亩,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大豆播种面积20万亩,杂粮杂豆播种面积7.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26万亩。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17.99万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打造全省整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样板示范区,玉米保护性耕作实现全覆盖,去年粮食产量达到13.1亿公斤,较2021年增长0.43亿公斤,同比增长3.4%,再创历史新高。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双辽市的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1家。成功创建新立乡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延伸了水稻和花生的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创建成功后将助力农业的提质转型。

  畜牧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以“千万头肉牛工程”和“秸秆变肉工程”为抓手,相继制定下发了双辽市“十四五”时期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双辽市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全力推进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建设,投资5.1亿元建设集育肥牛饲养、基础母牛繁育及肉牛屠宰加工为一体万头肉牛产业发展平台。润佳农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建成我省第5家国家级种公牛站,为双辽市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良种支持。“粮改饲”种植饲料作物面积达到3.1万亩,收贮饲草料总计40万吨。同时,以“长郑线”为中心轴,重点打造符合双辽实际、具有双辽特色的肉禽、蛋禽、肉牛产业带;以北部沙坨片区草原草场为依托,重点打造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的肉羊、基础母牛产业核心。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水平逐步提升,下大力量培育百牧兴牧业蛋鸭养殖、牧原集团生猪养殖、庆达牧业肉牛养殖基地,产业格局不断优化。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牛、禽类良种率分别达到100%、95%、100%,规模养殖达到46%,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预计达到95%以上。2022年,全市猪牛羊禽较2021年分别增长15.4%、16.2%、11.5%、11.1%。

  优质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继续发展优质特色产业,包括棚膜经济、庭院经济、井旁经济、路边经济以及特色种植,新建草莓种植棚膜园区1个,园区建筑面积81006平方米,共计17栋,截至目前,双辽市现有棚室1947栋,面积1724.16亩。鲜食玉米产业快速发展,投资1424万元重点支持双山镇、卧虎镇鲜食玉米企业建设仓储保鲜、速冻生产加工设备升级改造,位于双山镇百禄村的绿色田园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企业是一家甜糯玉米种植、采购、速冻冷藏、物流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小微企业,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营速冻黏玉米、真空鲜食玉米为主,销往全国各地。被授权为“吉林鲜食玉米”品牌认证表示LOGO使用者、“四平玉米”系列公用标识使用者。各乡镇街立足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服先镇大力发展辣椒种植、玻璃山镇积极发展胡萝卜产业、兴隆镇规模种植西瓜,为园艺特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玻璃山镇聚宝村曾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但是由于多为“沙质土地”,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少,在村支部书记张国辉的带领下与河北承德市种植大户合作,大力发展胡萝卜种植特色农业,每公顷产量7.5万公斤、收入12万元。

  聚力改善城乡面貌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乡村颜值持续增新,强基础、抓示范、美环境,高标准打造金秀田园美丽乡村风景线、双辽东到城区精品线,双山镇百禄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千村示范村达到49个,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双辽市积极落实“抓好千村示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指示精神,串村成线、连线成片,精心打造途径4个乡镇街10个村,总长42公里的示范线路。沿线打造了13个产业区块,将4A级景区一马树森林公园和八一湖连接起来,拆除残垣断壁,绿美美化亮化,修整乡村泥土路,扮靓农家小庭院,对荒土岗、烂泥塘、臭水坑改造提升,建设三个骑行驿站、五个文化广场和百禄乐活小镇、帐篷营地等,形成独具韵味的乡旅节点,惠及沿线4.5万农民群众。通过产业化思维,用一条线贯穿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打造一条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多项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据了解,双辽市现有国家级示范村镇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双山镇百禄村成功申报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乡村振兴迸发更大活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短板、强弱项、谋质变,双辽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在全省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全省水稻有序抛秧现场会、全省农村供水县级统管现场会、吉林·四平农民丰收节、四平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双辽召开,“三农”工作呈现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态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稳政策、稳就业、促增收,建设脱贫项目14个,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总规模达到8401人,农民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深入实施“十个一”工程,成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最有利抓手,新立乡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润佳牧业晋升国家级种公牛站,红旗街成功申创省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那木草莓大棚成为全市最大的棚膜产业基地,百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金秀乡村旅游公路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不断擦亮“水润双辽”生态底色,投资3.48亿元实施万里绿水长廊项目10个,投资6亿元实施防洪工程、生态环保、涝区治理等项目12个,双辽成为全省唯一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市。

  “十个一”工程成效显著。新建及完善绿美乡村风景线15条,全长83.3公里,栽植苗木7.4万余株,镇区绿化13967延长米,栽植绿化苗木1万余株,树木粉刷3.8万棵。清除镇区沿路两侧商户门前杂物,做到摆放有序;建设科学储粮先进村24个,修整实用排涝沟渠109条,总长度368.895公里,在去年出现连续强降雨的情况下,在解决双辽市近5万亩农田内涝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区31个,扶持优质电商服务站19个,发展标准现代合作社18家,卧虎镇天地缘、柳条乡家加禾、红旗街科富花生、玻璃山镇富农科技等合作社联农、带农、富农作用明显增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3个,打造四星级以上标准化基层党支部20个,培树乡村基层治理示范村24个,王奔镇宝山村小卡片撬动大职责、卧虎镇前六家子村“道德银行”等基层治理新载体亮点突出。“十个一”工程建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凝聚发展合力,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新发展,生活新改善,社会事业新进步,文明程度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

  擦亮绿美双辽生态底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抓保护、强治理、促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尽显底色。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动推进治气、治水、治土,大力实施河湖连通、水系连通、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草原修复、造林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西辽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五化”利用率达到93.03%,秸秆全域禁烧实现全省唯一“零火点”。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3.2%,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擦亮了绿色发展鲜明底色。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满足群众美好期待

  民生项目建设多点开花。双辽东出口到迎鼓广场全线提档升级,迎鼓广场成为新地标。商业步行街点亮夜经济,升腾烟火气,带动周边商户营业额提升10%以上,被认定为省级“特色街区”,“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民生实事落细落实,强保障、重投入、惠民生,落实民生实事10件,升级改造东华南街等10条主次干路,新的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完成新市街雨污分流标志性节点工程,雨水、污水真正实现“各行其道”;电业小区等29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第四小学建成投入使用,第三幼儿园主体完工;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能力提升项目强势推进,双辽市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评中位列四平第一。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双辽市坚持人民至上,打基础、办实事、善治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配套、提风貌、重管理,迎鼓广场成为居民打卡新地标,匠心打造的辽河体育公园拓展群众休闲健身新空间,在全省县级文明城市创建中荣获总成绩第一名并顺利通过复审,景城交融的城市环境让百姓拥有满满幸福感。双辽市太平鼓步行街与长春市桂林商圈特色街区同时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特色街区。双辽市积极探索“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之路,太平鼓步行街坚持“不大拆大建、不建完无用、不千篇一律、不粗枝大叶、不过度投资”的“五不原则”,优化街区布局,提升文化内涵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运营管理,探索形成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双辽模式”。开街后,夏季人流峰值达3万余人次,解决160余人就业,夜市小吃车每户日均营业额1500余元,真正实现夜间亮起来,消费热起来,群众乐起来的发展目标。城乡低保标准、社会救助水平、社保参保率、优抚补助金额同步提高,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精准精细,强服务、抓治理、保稳定,“一网治理、双应服务”城乡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平安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化解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任务,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回首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一项项喜人成果、一个个历史性成就,双辽市党员干部群众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只争朝夕的创新实践,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双辽市将昂首阔步、意气风发,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纠错]
  • 打印
  • 字号大
  • 字号中
  • 字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