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东区不断加大力度,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见证农业生产从“小四轮”到智能农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卖原粮到打品牌,农业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乡村振兴的成就感人,黑土地大粮仓夯实牢筑,一曲曲爱党感恩的主旋律持续唱响。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描绘农业丰收新画卷
铁东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质量兴农之路,下大力气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复垦撂荒地,规范管理册外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粮食面积稳中有增,丰收的画卷越来越壮美。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超过36.1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站稳5亿斤台阶。
铁东区结合当地优势,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坚持政策精准“滴灌”,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突出发展棚膜经济、稳步推进林果产业,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全力推动粮食、果品、蔬菜、肉牛和生猪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全区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3000亩,实施完成“旱改水”工程面积达4500亩。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面积达5.8万亩,实现产值14201.81万元,同比增加10.1%。标准棚室面积达4900亩,棚膜园区达9个。林果产业发展面积达3.08万亩,“叶赫红果”已成地域知名品牌,年产值达1500万元。生猪、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万头、2.4万头。已备案的肉牛养殖场10家。积极创建梅花鹿现代产业园,现有梅花鹿养殖场(户)32家,梅花鹿饲养量达0.71万只。
立足“三农”发展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铁东区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数字乡村”要求,以“三农”需求为导向,突出数字产业,坚持管理端和用户端“两端赋能”,全面实施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成为吉林省首个实现县域“数字乡村”应用全覆盖的县(区)。目前,全区已有26个部门、4个乡镇、54个村、1.9万农民、722名各级干部、2088名党员、358家经营主体、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共享冷库、12家共享物流、27家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9家休闲农业主体实现了上云应用。截至目前,接收和转发省市级政策直达信息1654条,机关部门及乡镇发布通知消息9101多条,各类信息农户点击量累计达15万余次。“云码村社”方案的落地实践和创新应用,被多位国家级院士与专家评定认可为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可复制性的“铁东模式”。以数字驱动、资源融合、可降低村集体经营风险的“一社一场”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认可。通过“吉农码”开展的“数智乡旅”创新应用,打造了智慧农业产业新业态,有效推动了区域乡村旅游。
从传统农业迈向智慧农业。今年春耕时,全区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42台,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4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4%。融合应用“吉农云”的12316“三农”服务热线平台与遍布各乡镇的大田物联网平台,率先采用无人机技术,创建“立体”监控模式,开展日常巡航巡察与应急指挥应用,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立体”监控。
据介绍,在云平台应用体系建设上,铁东区纵向建设了1个上联省市,下联乡村的区级云平台,(乡平台)4个乡镇级分平台,(村平台)54个村级子平台,(“告农码”)开通了“吉农码”铁东区手机应用端;横向开通了26个涉农部门的应用系统,完成了全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底层的技术架构和各项应用系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丰富平台功能,提升应用能力,纵横结合,打造“数字铁东”。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铁东区把保护“黑土地”作为一项政治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全力提升黑土地质量和数量,实现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永续利用。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5090万元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11.44万亩。“一粒好种,千粒好粮”,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扶持培育的禾冠种业,已打造成具有科研实力、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领头羊”种业企业。目前,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
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农业产业新动能
铁东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探索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越来越足。
实施化肥减施增效、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行动,在全区范围内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根据不同地块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作物肥料需求,合理确定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全区四个乡镇54个行政村,每个村发放了500张测土配方施肥卡,共计发放27000张,每户农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地块的测土配方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技术入户指导率达90%以上,全区玉米播种面积达3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指导面积可达30万亩以上,精准施肥面积达24万亩以上。施用缓释控释肥、高效肥料达16万余亩。全区40%以上的农户都使用抗病品种的种子,抗病品种种子使用率可达18万亩以上;大型合作社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3万余亩。专业化统防统治6万余亩次;铁东区完成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任务达20万余亩次,共计完成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任务26万余亩。
以"龙头企业+全链布局”为带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区具有规模以上的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已发展到34家。扶持发展的凤姐玉米面加工企业效益可观,梅花鹿现代产业园被列入吉林省梅花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并被纳入《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做优做精“野蛮香”黑猪肉特色品牌,“农业+品牌”不断拓展。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持续扩大山门镇塔山村“三变”改革试点成果,不断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75宗,挂牌金额190.62万元,挂牌面积2714.34亩,经营性资产活化率达到80%以上。深化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树立了以顺泰、宏远、鑫兴等为代表的标准化、现代化养殖企业及村书记领办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典型,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8个、家庭农场发展到30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9.44万亩。
铁东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正在迈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