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创新县域反诈工作机制,通过强化与辖区各县域公安机关协同合作,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反诈防线,电诈“资金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一是主动沟通,建立县域协调机制。为实现监管手段与监管效能最大化,市人民银行积极研究探索,主动联系市公安机关,建立县域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县域警银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各县域动态,不定期进行总结研判,有效应对新情况,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反诈治理格局。2024年通过警银联动机制传递风险预警信息近7000条,筑起牢固的反诈“防火墙”。
二是科技赋能,提高精准研判能力。市人民银行指导银行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构建涉诈风险模型,综合运用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方式,不断提高监测模型精准性,已有15家银行机构在核心系统中嵌入自主研发模型用于日常监测和识别。积极推进指纹、人脸识别等实人认证技术在资金交易环节的应用,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健全涉诈预警拦截,及时限制或中止可疑账户业务,提升对涉诈账户的研判能力。
三是风险为本,提升账户监管水平。市人民银行指导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强新开账户业务审核,全面核验客户的身份信息。针对不同客户及其风险特征开设不同账户功能,适时对具有风险的账户进行身份核验。以“全面、细致、深入”为原则,组织开展存量账户排查。县域法人银行机构2024年通过风险排查、监测等手段发现异常并采取管控措施账户数量21个,从源头上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四是点面结合,健全宣传长效机制。市人民银行指导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在网点设置宣传栏,向公众普及反诈知识,并加大对网点柜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专业识别能力。积极创新宣传方式,联合公安机关日常开展线上宣传,制作并转发反诈警情提示43期,推进宣传常态化。组织开展走进农村大集等户外宣传800余场,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助农服务点和村委会为依托,千余名服务点业主作为义务宣传员,织就村村覆盖的反诈“宣传网”。
县域反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有效遏制了县域电诈案件的高发态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下一步,市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警银联动机制建设,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电诈“资金链”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